湖南工业大学原校长张晓琪受贿被判无期徒刑

作者: 时间:2014-03-28 点击数:


   高校校长将受贿所得充当赌资——湖南工业大学原校长张晓琪受贿被判无期徒刑

  2012年11月25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驳回上诉,维持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2011年10月14日一审对被告人湖南工业大学原校长张晓琪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判决的裁定(张晓琪忏悔录附后)。一个有着40年教龄的老教师,博士生导师,享有国家特殊贡献津贴的专家,何以最终只能伴随着铁窗黯然泪下?2月25日,湘潭市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向记者独家披露了此案的详情。

  仕途平坦时开始追求财富  1969年,张晓琪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75年,张晓琪接受组织派遣到湘潭大学工作,历任机械系办公室主任、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成教部主任、总支书记、副教授、湘潭大学校长助理。1990年,张晓琪调至株洲工学院(现湖南工业大学),先后任院长助理兼党委宣传部部长,1994年8月任学院院长(正厅级)、党委副书记、书记等职。在教学科研方面,张晓琪也从助教到讲师到副教授到教授到博士生导师,成为了国家有特殊贡献津贴的专家,成为了国家教育部本科评估专家、学科评审专家、全国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全国包装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在别人看来,张晓琪的成长可以说是青云直上。但是,在位高权重的张晓琪自己眼里,别人开着名车、住着别墅,而自己尽管在学术上作出了不少贡献,自己的收入却与取得的成绩不成正比,一种攀比的失落感油然而生。就是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他开始在学院安置亲近人员、独权决定基本建设,自己也顺便得“实惠”。

  李某要调动工作,送给张晓琪两万元,他半推半就的收受了。这是张晓琪第一次“收大钱”,并且是在自己家里。他没想到原来金钱可以来得这么快,第一次的“成功”为他疯狂敛财埋下了很深的伏笔。

  贪欲膨胀时多方收取好处

  姜某原本是新化水泥厂的一名普通职工,通过张晓琪妻侄的关系认识了张晓琪。姜某想调到株洲工学院工作,不久,张晓琪便授意院人事处把姜某的名字提交院务会研究。会上,不少院领导认为姜某不适合在学院工作,但主意已决的张晓琪不顾大家反对,拍板同意将姜某调入学院。姜某调入不久,在张晓琪的“关照”下,很快解决了副处级、正处级待遇。当然,姜某少不了送给张晓琪“关照费”。第二年,张晓琪又以学校照顾夫妻的名义,将姜某的妻子调入株洲工学院工作。“书湘里”项目是株洲工学院的职工福利房。开发商谭某、邓某得知“书湘里”是株洲工学院的项目后,他们认为张晓琪是“能拍板”的人。为了笼络张晓琪,谭某可谓是“煞费苦心”:得知张晓琪住酒店,谭某便马上“送钱上门”;张晓琪过生日,谭某也慷慨送上厚厚的红包……不仅如此,谭某还对张晓琪的家人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谭某在香港尖沙咀给张的妻子和女儿每人一叠数额不小的“购物费用”;张母生病在北京检查,谭某又远赴北京为老人家送上“医药费”……2003年至2009年期间,张晓琪先后43次收受谭某所送的人民币47.4万元、港币169万元、美元1万元、黄金项链1条,收受邓某港币两万元。

  张晓琪的贪欲不断发酵,他又将株洲工学院的体育馆工程项目作为自己的“生财工具”。2000年至2006年,张晓琪利用职务之便为高某在体育馆工程以及贷款方面谋取利益,先后18次收受高某的人民币146万元、港币56万元。作为一名大学校长,属于高薪收入一族,张晓琪拿这么多钱都用来干什么?原来,张晓琪最大的爱好就是赌博。从2001年到2008年,他受贿所得的253万元,先后分20多次输掉了233万元,其中输钱最多的一次高达40万元,最少的都有两万元。

  斗智斗勇揭开案件谜底

  张晓琪案发后,湖南省人民检察院指定湘潭市人民检察院办理张晓琪涉嫌特大受贿案。   通过对张晓琪工作环境和个人生活习性的判定,检察官们“锁定”了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与张晓琪所在单位有工程业务往来的谭某;一个是对张晓琪在经济上“管得严”的妻子王某。   谭某被抓获后,他只字不提与张晓琪的关系,认为只要自己不开口就会不了了之。办案人员充分运用侦查谋略故布疑阵,在权衡利益得失后,谭某终于开始交代他为了争取株洲工学院的工程,先后44次向张晓琪及家人行贿47.4万元人民币、港币174万元、美元1万元的事实。   另一个“关键人物”王某归案后,深知其口供与其夫命运休戚相关,在接受讯问期间一言不发。办案人员通过做王某的思想工作,让她转变了认识,交代了丈夫受贿的事实。

  当湘潭市检察院的办案人员向张晓琪出示法律文书时,他还犹如置身梦中。他辩驳自己只是收“朋友”的一点“意思”,就是“人情往来”,并未用公款赌博,不是犯罪。面对办案人员,张晓琪始终沉默不语。恰巧办案人员中有一名侦查员曾就读于张晓琪担任校长助理的湘潭大学。于是,检察官们从“师生关系”角度入手,逐渐让张晓琪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曾经抛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此时的张晓琪还认为自己的错误在于赌博。当办案人员问及那些数目不菲的赌资来源时,难以自圆其说的张晓琪百口莫辩,终于低下了头。

  沉思录

  在张晓琪多次为他人牟取利益并收受贿赂的犯罪事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细节——对于张晓琪想办的事,尽管学校院务会不同意,但他个人最终仍然“拍板”。这种“魄力”看似是张晓琪个人独断专行,实际上是学校内部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失衡,院务会成了“一言堂”。遏制腐败,不得不提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权力监督。而最为关键的是,在构建起监督体系后,如何将监督落到实处。

  “失去自由才真心体会到自由可贵”——湖南工业大学原校长张晓琪忏悔录

  忏 悔 人:张晓琪   原 职 务:湖南工业大学校长   触犯罪名:受贿罪   “现在失去自由了,才真心体会到自由可贵,才知道后悔。”近日,湖南工业大学原校长张晓琪对自己的行为忏悔时如此表述。2011年10月,湖南省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被告人张晓琪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张晓琪不服,提出上诉。2012年11月,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院审理查明,张晓琪在担任株洲工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湖南工业大学(筹)校务委员主任、湖南工业大学校长期间,利用主持学校全面工作的职务便利,为他人在建筑工程、任职等方面谋取利益,自己或伙同其妻子王菊桂(已另案处理)或通过其女儿先后139次收受谭升明、邓杰周、高天亚等12人或单位贿赂赃款共计536.7万元和价值9000元的34英寸索尼牌彩电一台。记者近日拿到张晓琪的忏悔书,从中不难发现这名原大学校长的堕落轨迹:只想寻求“后悔药”

  1969年,我在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立志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报答党的恩情而努力工作。1975年,为建设毛主席家乡的大学,我愉快地接受组织派遣从湖南省会长沙来到湘潭市,在湘潭大学一干就是15年。湘大变强了,变好了,我又奉命到刚刚起步、条件非常艰苦的株洲工学院去创业,至今也有19年了。在这40年中,我从助教到讲师到副教授到教授到博士生导师,成为国家有特殊贡献津贴的专家,成为国家教育部本科评估专家、学科评审专家、全国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全国包装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我现在愧对这些光环,我后悔应早点摆脱行政事务,专心去做个教书匠。

  反思自己的一生,一个在党的怀抱里成长了47年的老党员、一个从教40年的老知识分子为什么晚节不保呢?一个收入高的老教授、老博导为什么会取不义之财呢?剖析探源就是四个“三”: 第一个“三”即三个忘记。忘记了入党宣誓时的誓言;忘记了党的宗旨;忘记了理想信念。 第二个“三”即三个滋生。滋生了贪图享乐思想;滋生了骄奢意识;滋生了武断作风。   第三个“三”即三个脱离。脱离了组织监督;脱离了群众监督;脱离了法纪监督。第四个“三”即三个心理。侥幸心理;私欲膨胀心理;居功自傲心理。我现在只想寻求一种药,那就是“后悔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我现在只想寻求一种解脱,那就是脱胎换骨,寻求来世,再重塑人生。

  “人情往来”有陷阱

  中国是礼仪之邦,正常的人情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但人情一旦沾上铜臭就会变味儿,人情一旦用于交换就会变质,人情一旦用于牟利就会变色。不少奸商正是打着“人情往来”这张牌,利用一些传统节日和红白喜事的机会大送礼金,这时也是自己放松警惕的时候,所以很容易就接受了。为什么呢?主要是自己把“灰色礼金”当作“红色礼金”了,当作“人情交往”了,当作“人之常情”了。在接受礼金时,只看到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别人能收,自己为什么不能收呢?从而使自己的认识陷到死胡同里,没有认识到它的背后隐藏的是什么,它和受贿有什么不同,因而自己犯了错误还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现在我认识到“人情往来”中藏着许多陷阱,稍有不慎,就会跌入深渊。

  侥幸心理害人害己 临近60岁退休前,我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看到有的老同志退休后人走茶凉的情况,心理产生了一种松懈感、消极感、失落感,觉得时日不多了,要为今后多考虑一下了。因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常理告诉我们:“纸是包不住火的”,“玩火者必自焚”,这些普通的道理是对侥幸的无情鞭打,历史上有几个侥幸取胜者?一次伸手可能侥幸躲过去了,而有了侥幸心理,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伸手,伸手必被捉。我在第一次接受“朋友”送钱的时候,是有思想斗争的,是侥幸心理害了我。认为是“朋友”送的,别人不知道,“朋友”不会讲,不会出事吧?结果跟着就有多次了。到澳门赌博,当时我认为自己没用公款去赌博过,这不是犯罪,纯粹是一种假日休闲,一种刺激。没有去想“朋友”为什么给我钱去赌博。由于自己存在这种心理,在接受他人财物前,总是往好的方面想,总是寄希望于不会有事,不会出事,“朋友”是不会出卖我的。现在后悔了,侥幸心理害了我,也害了别人.

  内心存“贪”而致祸

  交友是一门道德的学问,是一门文明的学问。交友交得好,对自己、对朋友、对事业都是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源,否则害人害己害事业。我在交友上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重义轻德,重利轻德。对“朋友”百分之百相信,为了“朋友”丢掉原则,和“朋友”吃喝玩乐甚至接受“朋友”送的钱物,为“朋友”谋取经济上的利益,结果葬送了自己的一生。我今天的失足落马,就是因为无原则的交友,是因为昨天的思想演变;今天的苦果,是因为昨天的放纵;今天的一劫,是因为昨天的贪欲,这就是因果报应。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前因后果,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了会怎么样?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本来干干净净的钱,够花了,够用了,为什么还要收脏钱呢?就是没考虑惨痛的后果,就是因为心存“贪”之因而导致了“祸”之果。“贪”是万恶之源,是万恶之本,它使私欲膨胀,不知满足,它使眼睛模糊,看不清陷阱。我现在被查处了,就要面对现实,老老实实地认罪,争取用好的“因”达到好的“果”。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自己得了不义之财,失了自由之身,这是惨痛的教训。知足者才长乐,只有知足才会珍惜今天的一切,也更会珍惜明天的一切。只有知足,才不会和别人攀比,才不会发牢骚、讲怪话,才不会为自己的升官发财绞尽脑汁,睡不着觉。知足者常怀满足感、感恩感、幸福感。正是由于自己不懂得这个朴素的道理,不能以平和之心对待名利,只得利,不奉献;只得名,不付出,才使自己违法犯罪。所以,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对自己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

  生命是可贵的,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描述着自己生命的价值。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钱财,什么曾经拥有过,什么曾经辉煌过,都是身外之物。现在失去自由了,才真心体会到自由的可贵,才知道后悔。早知有今天的不自由,又何必当初呢?

  来源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版权所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纪委办公室 京ICP备05004617-3